作为惠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金鑫优配,蓝田瑶族乡始终锚定典型镇村培育目标,凭借生态、文化与农业资源的独特优势,在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推进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。如今,一批又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。本期《龙门客厅》栏目走进蓝田瑶族乡,实地探访这座瑶乡小镇,感受其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强劲脉动。
在推动“百千万工程”落地见效的过程中,蓝田瑶族乡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,积极发挥“绿美广东”生态建设、“生态田园・恬美瑶乡”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等引领作用,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持续推动瑶族风情和乡村风貌整体提升,全力创建美丽圩镇省级示范样板,乡容乡貌焕然一新,百姓幸福感持续增强。
蓝田瑶族乡“百千万工程”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 杨文钺:“在推进‘百千万工程’中,我们以文化为关键引擎,融合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与结构多元的特色农业,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高地。一是坚持生态立乡。通过环境整治、绿化美化,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,让‘绿水青山’真正成为‘金山银山’。二是坚持农业稳乡。聚焦‘特’字做文章,打造富硒水稻、西瓜凤梨等特色种植业,并积极引进如刺鳅、黄鳝等特色水产养殖业,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。三是坚持文旅兴乡。我们深度挖掘瑶族文化特色,将瑶乡风情、自然风光与农业景观相结合。每年定期开展‘瑶乡丰收节’‘中秋舞火狗’等文旅活动,开发民俗特色文化旅游体验区(小洞村瑶舞垌),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。”
一系列举措的落地,让瑶乡的变化从蓝图走进现实,不仅改变了乡村的外在风貌,更融入了村民日常生活的点滴,成为大家口中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幸福变迁。
群众:“我们乡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这些变化都是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在眼里的。比如,圩街漂亮了许多,环境也变好了。我们乡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,村民在‘家门口’就可以上班,不仅收入更多了,也更方便了。”
在生态与环境持续向好的基础上,蓝田瑶族乡的特色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,富硒水稻种植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记者走进社前村与小洞村看到,广袤田野间,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稻在微风中翻滚,长势喜人。这片充满生机的稻田,正是惠州市睿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富硒水稻种植示范基地。
蓝田瑶族乡地处惠州市北部,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富含硒元素的土壤,为富硒水稻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也让这里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的理想之地。
惠州市睿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孙威威:“我们公司在蓝田瑶族乡种植富硒水稻,目前社前村种植面积达30亩、小洞村44亩,共计74亩。我们通过聘请当地村民参与务工,不仅有效解决了耕地撂荒问题、实现复耕复种,更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效益。”
记者了解到,为了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村民,该基地采用“公司+农户+基地”的创新模式,不仅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与优质种苗,还承诺保价回收,彻底打消了村民的种植顾虑,极大调动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项目还得到了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支持,成为富硒水稻种植示范点之一,专家、教授和科技特派员常组成“智囊团”深入田间地头,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,确保富硒水稻实现“质”“量”双赢。
这一项目的价值不仅解决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问题,更让村民实现了“家门口增收”。除了土地流转带来的租金收入外,公司还聘请大量当地村民参与种植管理各个环节。目前已提供长期工岗位1个、固定临时工4个和不固定临时工20多个,有效解决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在公司的带动下,已有30亩土地由村民自发参与种植,公司统一按约定价格回收,真正实现了“联农带农、富民兴村”的良性发展,让沃土上的“金米粒”成为村民的“致富粮”。
驾车从富硒水稻基地出发,前往社前村的瑶香谷项目,刚抵达便被眼前的丰收景象吸引。项目内的西瓜凤梨种植基地,成片的凤梨植株郁郁葱葱,翠绿的叶片舒展挺拔,掩藏在叶丛间的西瓜凤梨个个果型饱满,金黄的果皮在阳光下泛着诱人光泽,让人垂涎欲滴。这里引进的是台湾“台农22号”西瓜凤梨,因其体型硕大、品质优良闻名。基地占地约100亩,不仅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,更成为蓝田瑶族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亮点。
在种植业多点开花的同时,蓝田瑶族乡也在特色水产业养殖领域寻找突破。沿着蜿蜒的乡村道路前行,在一片青山环抱、绿水萦绕的生态宝地,惠州市三英水产有限公司的刺鳅养殖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。走进现代化养殖基地,只见通体棕黄带黑斑的刺鳅在清澈的养殖槽中翻腾跳跃,溅起的水花仿佛是致富的节拍。
蓝田瑶族乡刺鳅养殖项目技术人员 朱培添:“大刺鳅目前虽然是一个小众品种,但因为其特有的口感坚实爽脆,Q弹鲜美,营养价值高,且目前养殖的人很少,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。黄蟮已经是一个比较大众的品众,巿场需求非常大,价格非常稳定。目前主要养殖在湖北湖南一带,那边的气候需要两年才能养殖一批,我们这边的气候+工厂化养殖,一年就能上市,所以优势明显。”
“选择落户蓝田,水质是关键因素。”朱培添表示,蓝田优良的水质完全满足刺鳅高标准养殖需求,为项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目前,公司已建成16个现代化孵化池和育苗车间,以及36个直径6至10米的标准化养殖池,同时正加紧扩建100个直径8至10米的新型养殖池。
蓝田瑶族乡“百千万工程”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 杨文钺:“引进刺鳅养殖和黄鳝养殖企业首先是直接带动就业,企业的建设发展为本地村民提供了养殖技术员、管理、后勤等多个岗位,有效解决了部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。其次,企业的引入能无形中带来技术的‘传帮带’,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和管理理念,为我们未来培育本土水产养殖人才、甚至村民自主创业打下了基础。”
预计到明年8月,该基地可上市成品鱼35万斤,产值约2000万元,将为当地渔业产业升级与村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。项目不仅提供多个就业岗位,还通过技术培训与管理示范,帮助村民掌握现代水产养殖技术,培养懂技术、会管理的新型农民,成为丰富农业业态、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落地见效添彩。
除特色农业与水产养殖外,蓝田瑶族乡的文旅产业也在“百千万工程”推动下焕发新活力,到流村温泉民宿项目便是典型代表。作为当地挖掘生态文化资源、推动文旅兴乡的关键项目,到流村温泉结合瑶乡风情与自然景观,打造特色温泉文旅体验,成为展现瑶乡魅力、激活乡村经济的新名片。
走进到流村,各具特色的温泉民宿便映入眼帘。该村坐拥丰富的温泉资源,当地村民敏锐洞察优势,抓住机遇发展民宿产业,凭借独特的温泉体验与瑶乡风情,吸引深圳、东莞、佛山等珠三角城市游客纷至沓来。如今,村里的民宿、农家乐随处可见,民宿产业已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新兴业态。
此外,为充分释放温泉资源价值,蓝田瑶族乡还以到流麻份温泉公园为依托,大力推广瑶药泡浴、瑶医养生、瑶乡特产等特色康养产品,着力打造温泉民宿集群。据悉,到流村今年计划新增3家温泉民宿,目前已建成10家,另有2家在建中。如今,借着“百千万工程”的东风,到流村温泉民宿已成为蓝田瑶族乡吸引游客、带动文旅消费的重要载体,不仅带来可观经济收入,还推动餐饮、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,拓宽村民就业增收渠道,成为瑶乡文旅融合发展的闪亮名片。
从特色种植让撂荒耕地重焕生机,到生态养殖构建富民产业体系,再到以温泉民宿集群为核心推动文旅融合,蓝田瑶族乡以多元产业布局为抓手,让“百千万工程”的红利持续释放金鑫优配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,书写着属于瑶乡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
云端证券聚友汇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